“‘小康’對于我來說就是不用在外漂泊,在家和妻子共同經營著的一份事業,兒女也各有所成,一家人用雙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橫店鎮下蓮塘紅木產業園的市久百年紅木家具廠,該廠負責人、金華市政協委員陳雪龍跟記者聊起了他從南下“打工仔”成長為本地紅木企業家的歷程。回味過往,立足當下,他吐露了對“小康”的定義。

1969年,陳雪龍出生在屏巖山腳下的雙月塘村。和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60后”一樣,陳雪龍回憶起童年生活,離不開一個“苦”字。15歲讀初中那年,父親不幸離世,讓本就不富裕的陳雪龍家雪上加霜,他也因此輟學在家。“書讀不成了,只能學手藝,我媽讓我認村里的一位雕花匠作師傅。”然而學藝并非一帆風順,陳雪龍說,師傅真正手把手教手藝的時間很少,不到一年,師傅就以出差為由把他“塞”給了外村的師公,可能是得不到賞識,哪怕每天早起步行1小時到師公家,也學無所得。

少年時的兩次碰壁并沒有挫敗陳雪龍,反而激勵了他形成不服輸的性格。“靠父母靠不了一輩子,只能靠自己,而我的出路就是學好手藝。”17歲那年,陳雪龍順利進入了屏巖木雕廠,而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也是母親多次托人求情才得來的,陳雪龍無比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別人怎么做,自己偷偷看著,做不好就得返工,一定要做好為止,白天做不完的活,晚上帶回家點燈也要做好。”憑著這股子韌勁,在木雕廠的一年半里,陳雪龍學有所成。

1987年,珠三角的紅木企業已如同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嗅到了機會的陳雪龍毅然踏上了赴粵的火車,時年僅18歲。

“剛到中山,我的感覺是這里幾乎到處是紅木廠,我找的第一個廠居然還是辦在祠堂里的,這著實把我驚呆了。”那段時間,起早摸黑干活幾乎成了常態,累了席地而睡,當地悶熱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大量蚊蠅,初入廣東的陳雪龍全身長滿了紅疹。“17歲我在屏巖木雕廠一個月賺20多塊,19歲到廣東一個月已經有250塊了,當時中山一碗面也才一塊五,這意味著我可以攢下一筆錢了。”想到能賺錢、能學手藝,陳雪龍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并開啟了他在廣東近18年的來來回回。

18年間,他不知道換了多少家紅木廠,遇到過拿不回工資的煩惱,受到過別人的質疑,也被人背后“穿過小鞋”,但他堅信手藝不會騙自己,踏踏實實做手藝。就這樣,他從小工慢慢地做到了包工頭。“這18年,我至少在廣東和東陽之間是‘五去五返’,每次回東陽都再也不想去廣東了,但還是去了,畢竟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廣東,妻子也是在前往廣東的火車上認識的。”陳雪龍笑著說,妻子和他是橫店老鄉,當年也準備去廣東找紅木廠賺錢,就這樣,兩個同鄉人在前往異鄉的火車上互留了聯系方式,并逐漸走到了一起。

2005年,對于陳雪龍一家來說是個轉折年。這一年之前,他和妻子在廣東包過紅木廠,虧了;在廣東批發過服裝,虧了;在東陽開過中介所,關了……一次次的失敗讓陳雪龍意識到,還是得干老本行。“2005年那會兒,東陽的紅木家具產業已有一定的規模,可以說是產業發展的黃金期。”從到紅木廠上班,到自己開電子雕花加工坊,再到借錢租廠房辦紅木廠,陳雪龍用了3年時間。他仍記得,在新廠開張的前一天,房東居然出爾反爾不租了,直到他立下“保證”——“三個月經營到位就租全部廠房”,才讓新廠得以破殼而出,像這樣的辛酸經歷,他一言難盡。

“兒子在海軍服役,女兒和妻子在幫我打理紅木廠……”如今,市久百年紅木家具廠在陳雪龍一家的苦心經營下業績穩步提升,兒女雙全的夫妻倆也開始迎來并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