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張萬恬梓
從青澀新兵到鐵血班長,從火場攻堅到救援一線,鄂城消防員魏香玉的手掌結了層厚厚的繭。
這雙手曾在汶川震區刨過碎磚,在化工火場拽過燒融的水帶,在高速斷橋下剪過歪曲的鋼筋。他把“堅定信仰、胸襟大局、聯合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力,揉進了每一次出警的腳步聲里,刻在了練習場的汗水里。從事消防工作24年來,他榮立個人三等功4次,屢次獲省、市級贊譽。先后參加各類救活救援戰役4000余次,解救分散遇險大眾上千人,用渾身傷痕換來了萬家燈火的安定,卻從未向人夸耀過軍功與榮譽,只說“這是消防員該做的事”。
震區七日的信仰:從“救人”到“守終身”
2008年汶川地震,魏香玉作為第二部隊救援人員趕赴震區,他和戰友的使命是整理崩塌房子,尋覓或許的幸存者。
開始的兩天,他們趴在碎磚堆上刨挖,液壓剪剪斷鋼筋的脆響里,總盼著能聽見一聲呼救。但更多時分,從縫隙里找到的,是早已失掉溫度的軀體。這是他入隊7年,榜首次如此逼真地觸摸到“生命逝去”的分量。
這樣的場景,繼續了7天。他和戰友們緘默沉靜地整理、轉移,每個人的手套都磨破了,指尖滲著血,卻沒人喊停。撤離時望著有序重建的村莊,他在日記本上寫下:“消防不是一陣子的熱血,是一輩子的看護。”
這份信仰成了他的“定盤星”。2021年花亞洲男人在線觀看阿V湖開發區“7·31”誠德塑業火災,他頂著五六十攝氏度的熱浪內攻,作戰服后背結著鹽霜也不撤退;大廣高速橋側翻事端,他趴在橋面縫隙間破拆1個多小時,碎渣掉在頭盔上也一直穩著手腕。“能快一秒是一秒,能多救一個是一個。”他總這樣說。
練兵場上的前鋒:把汗水熬成底氣
2015年全省崗位練兵交鋒前,化工火災補救操成了部隊的“硬骨頭”。這個科目不只要拼速度,更要靠合作。作為主干,魏香玉帶著隊員泡在練習場。
為練“精準限制”,他用粉筆在地上畫火源概括,要求水槍噴出的水有必要“圈住”概括才合格;為練合作,他編了“前鋪帶、中遞槍、后戒備”的口訣,讓隊員構成肌肉回憶。七月的鄂州像個蒸籠,防護服里的溫度直逼40℃。他盯著計時器掐表:“慢了,再來!”隊員們輪番上場,他就在一旁記筆記——誰的動作變形了,誰的呼吸節奏亂了,歇息時挨個糾正。有隊員急得掉眼淚:“班長,咱們練了幾十遍了……”他遞過水:“要當前鋒,就得經得住打磨。”
拿著團體第六名的獎牌,魏香玉笑著說:“練習時多流一滴汗,實戰時就多一分底氣。”憑仗這股拼勁,魏香玉先后考取了消防員(高檔)技師證書、山岳救援一級證書、內河船只三類駕駛員證書。這些證書背面,是無數個在練習場上“摸爬滾打”的日夜。
部隊里的“黏合劑”:聯合才干抗風雨
“我要帶部隊,就要帶出最優異的部隊。”成為班長后,魏香玉把更多精力放在帶部隊上。新隊員小周剛入隊時,亞洲男人在線觀看阿V連救活器都不會用,練習時總躲在后邊。魏香玉沒批判他,僅僅把他拉到身邊:“我剛入隊時,連水帶都接不緊,多練就行。”
爾后,他就成了小周的“私教教師”,每天加練后一同聊心得;知道小周腳崴了,他背著去醫務室;傳聞小周愛吃家園腌菜,就讓妻子做了一罐來。三個月后,小周在查核里拿了榜首,紅著臉說:“班長,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人。”
對老隊員,他重視激起潛能。結合鄂州轄區特色,設置“居民樓火災”“電動車自燃”等模仿場景,讓老隊員輪番指揮,再團體評論優化計劃。他常說:“一個人是棵草,一群人是堵墻。”現在不少90后的年輕干部,都是他帶出來的兵,而花楊路專職消防站也接連5年被評為“先進單位”。
現在已40歲的魏香玉,仍舊據守在底層救援一線。每次出警后大眾的“謝謝”,還有隊員們信任的目光,都成了他據守的理由。
他沒有轟轟烈烈的傳奇閱歷,卻在一次次日常值守與應急救援中,餞別著“看護生命”的許諾;他沒有富麗的言辭,卻用“沖在前、干在先”的舉動,詮釋了一名消防救援人員的忠實與擔任。魏香玉用24年的堅持證明:一般的崗位,也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績。
這便是魏香玉——在消防崗位上,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天守住,在一般中據守初心的一般消防員。
【責任編輯:呂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