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器尤物挨cao日常h-www.国产视频-一级黄毛片-黄大色黄大片女爽一次-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九色精品-freexxxxhd高潮-嗯~用力啊~嗯~c我~白洁-老师的肉丝玉足夹茎,99riav久久精品riav,大肥胖大肥胖bbwbbwd,国产成人精

91视频青青草视频-6488avav

中國本來可以成為“農業克蘇魯”的,但被我們給吃沒了

星海情報局

星海情報局官方賬號

關注“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3小時前

500

之前我們說過一個現象: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國是一個“工業克蘇魯”。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完全符合克蘇魯小說的諸多要素——龐然大物、深不可測、無法理解、不可名狀。

不過,咱們可千萬別忘了:

你不能因為中國是一個“工業克蘇魯”,就覺得她不是“農業克蘇魯”。

平時我們談到各種資源和工業品,我們的人均數據總是落后發達國家的人均水平一大截。但神奇的是,在農業領域,我們對糧食和肉類占有量對標發達國家一點不虛,而蔬菜和水果上,中國的人均數據堪稱是“碾壓全球”。

500

是的,蔬菜水果的人均數據,注意是人均,中國是碾壓全球的存在。

從各種食品供應的絕對數量上來看,中國人可以說是吃的最好的。

之所以“工業克蘇魯”總被提起,而“農業克蘇魯”卻籍籍無名,想來想去,大概還是因為供需問題:中國工業的產能可以在輕松滿足內需的同時還大量輸出海外,性價比和效率遙遙領先,主打一個“武德充沛”。

而中國的農業,雖然產能的絕對規模堪稱是“毀天滅地”,但其實連內需都沒能完全滿足,每年還要進口數百萬噸肉類和海鮮才能堪堪完成任務,因而顯得“費拉不堪”。

真不是中國的農業不行,純粹是因為咱們實在是太能吃了。

以至于中國本來可以成為“農業克蘇魯”的,硬是被我們給吃沒了。中國沒有成為“農業克蘇魯”,各位都有責任。

500

中國人有多能吃?

雖然中國在許多農產品產量都處于世界前三乃至第一的水平,但如果要一句話概括中國農業的供需關系,我也只能說一句:不夠吃,根本不夠吃。

主糧方面,全球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年產能分別大約在7億噸/6億噸/12億噸的水平,中國的年均消費量則在1.4億噸/2.2億噸/3億噸左右,本土年產量則分別為1.3億噸/2.1億噸/2.8億噸,本土產能略略低于消費量,每年需要少量進口以滿足需求。

乍一看好像沒什么對吧?

和中國人口規模倒也算是成比例。

別著急,離譜的馬上就來了。

因為從肉類方面開始,中國的數據就開始漸漸肆無忌憚了。

全球每年豬肉產量大約1億噸上下,中國常年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基本上包攬了全球一半的豬肉產能。

但不好意思,豬肉在中國顯然是不夠吃的,我們每年還需要進口數百萬噸的豬肉才能勉強滿足需求。

從人均來看,,當代全球人均消費量大概是13公斤/年,但中國人每年吃掉的豬肉已經跳到了40公斤/年,這和歐盟國家處于同一水平,最多也就這樣了。

500

全球水產產量大約在2億噸上下,中國水產年產量則基本處于7000萬噸,占全球三分之一,連續35年全球第一。

500

水產這一塊,中國因數據過于巨大被單獨列出來了

但不好意思,連續35年全球第一也沒用,水產品在中國的供應情況也非常緊張,雖然也會出口一部分來賺錢,但460萬噸的進口量高于380萬噸出口量,我們依舊是一個水產品凈進口國。

而且很搞笑的是,全球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大概是21公斤/年,中國卻統計出了不到13公斤/年的超低數據。

是中國人吃不起、吃不慣、不想吃、不會吃魚蝦海鮮么?

并不是。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更像是一個“統計學冷笑話”。

因為在統計部門的視角下,“居民人均水產消費量”這個指標衡量的是居民在家消費水產品的情況——只有當你親自跑到菜市場買一條魚回家做了,才算是完成一筆“水產消費”。

至于你在外面餐館里吃了多少生蠔扇貝,剝了多少條小龍蝦,統計部門并不進行計算,只會在“在外飲食”的條目下記錄你的消費金額,而不記錄你到底吃了幾斤蝦子。

如果你早上到早餐店吃了一碗牛肉面,兩個大肉包子;中午在單位點了一份豬腳飯,還加了一只雞腿,晚上下班了又跟朋友下館子吃了一頓海鮮大餐。

雖然你這一天過得大魚大肉,尿酸和膽固醇隨時處于崩盤狀態,但因為上述每一個都屬于“在外飲食”,所以四舍五入,你“絕食”了。

500

這就很克蘇魯了家人們,因為哪怕用這樣的口徑去計算,中國的人均食品消費數據依舊是世界前列水平。

要是真算上點外賣、下館子、吃食堂這些場景下咱們吃掉的肉和菜,我已經不敢想中國人到底吃了多少東西下去了——畢竟,如果把全國水產產量除以全國人口,你會發現中國的人均水產占有量高達50公斤/年,已經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一倍還多了,某些年份比隔壁日韓都高。

至于雞肉、牛肉、羊肉.....雖然產能上都是全球前列,但還是那句話:

不好意思,根本不夠吃,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才能勉強應付。

蔬菜水果方面,中國的數據則處于一種外國人無法理解的狀態。

蔬菜方面,全球蔬菜年產量大概是11億噸,中國獨占8億噸,全世界其他國家共享剩下的3億噸。

而且,雖然每年蔬菜出口規模都很大,但仔細看,你會發現我們出口的蔬菜主要是大蒜、生姜、辣椒、土豆等品類——你說這能叫什么正經蔬菜嗎?

在很多人看來,只有綠葉菜才配叫蔬菜,大蒜生姜那只能算是調料。

而至于綠葉菜,還是那句熟悉話:不夠吃,根本不夠吃,你拉一車綠葉菜,上高速都直接綠色通道不用交費的。

而且,不僅人要吃蔬菜,很多蔬菜也是重要的飼料。

水果方面,全球水果產量大概是9億噸,中國則為3.2億噸,雖然占了三分之一,但每年基本也都要進口700萬噸水果,屬于水果凈進口國。

如此巨大的需求量,導致中國人均蔬菜和水果消費量基本上是歐美人均水平的6-7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我們太喜歡吃水果了,所以導致我們為了更好吃的水果,經常能干出來一些“把黃金賣出稻草價”的狠活兒。

日本的“陽光玫瑰”葡萄,又名香印青提或者晴王麝香葡萄,曾經是紅極一時的名貴水果,一度只能在日本本土進行種植且全球年產量不到500噸。

2012年品種登記過期后,中國就開始種植“陽光玫瑰”——2016年陽光玫瑰的價格高達300元/斤,號稱是“水果里的愛馬仕”;但很快,價格就被打了下來,如今年產量200萬噸以上,價格被干到3-5元/斤。

同樣是填飽肚子,曾經按顆計算的網紅水果“陽光玫瑰”已經比“拼好飯”更具性價比了。

500

如果我們用世界人均水果蔬菜消費水平結合中國水果蔬菜消費總量去反推中國人口規模,那很可能現在地球上的80億人口里有至少50億都是Chinese。91視頻青青草視頻

談到中國農業,很多人腦子里就會蹦出來那句著名的話:“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18%的人口。”

是的,這話是沒錯。但這句話顯然還是太低估中國的農業了。

結合上面的數據,顯然,中國農業對于中國人民而言,絕對不是“養活”這么簡單。

不可否認,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比起歐美發達國家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別人的假期多,別人的工資高,別人可以住大house我們只能住單元樓。

但有一點,同樣是普通人過日子,一個普通中國人吃的絕對比一個普通美國人吃得好——起碼肉類、水果、蔬菜對普通人來說還是管夠的。

真要論“養活”,隔壁印度那才叫“養活”呢——印度人均肉類消費量只有不到3公斤/年,在中國,這也就是減肥狀態下的小姑娘半個月的量。

500

為了吃得更好,中國人做了什么?

當然,中國人也并不是一開始就吃這么好的。都不用往遠處追溯,甚至我們的父輩對于饑餓都有著廣泛的記憶——隨便找一個對70/80年代還有印象的人問問,你就能獲得一大堆關于物資匱乏時代的小故事。

我爺爺當年主動報名當了探傷工,冒著被輻射的危險,天天跟射線探傷儀打交道,圖的不過就是能多拿回來幾斤雞蛋、幾罐煉乳給家里的四個兒子吃。

我姥姥當年為了防止家里孩子偷吃,索性把裝著饃饃的竹籃吊在房梁上,害得我媽小時候天天盯著天花板流口水。

誰家沒有過這種記憶呢?

中國農業真正的起飛,要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算起。更準確地說,要從“菜籃子工程”算起。

“菜籃子工程”最開始的想法并不算特別遠大,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解決北方的冬季蔬菜供應問題——當年不比現在,北方地區到了冬天基本上就吃不到什么像樣的蔬菜了,只能各自找地方囤積白菜和蘿卜。住過老式筒子樓的朋友們應該還有印象,只要過了11月,煤球和大白菜就是必備物資了。

500

于是,從1988年開始,國家開始出手解決包括蔬菜供應在內的問題,這就是“菜籃子工程”和“米袋子工程”——上面由中央統一部署,下面靠各地的書記和市長來負責建設農產品的供應鏈建設。各地書記負責糧食供應鏈(米袋子),市長則負責蔬菜、水果、肉類、雞蛋的供應鏈(菜籃子)。

其實縱觀這三十多年中國蔬菜、肉類等農產品的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一個整體的玩法——官方搭建好了平臺后,各路民間力量入局一起把蛋糕做大,然后隨著時代發展,所有參與者一層層螺旋上升。

于是,在國家政策推動和市場開放的刺激下,到了1995年第一階段完成的時候,我們已經在農村建設起了各種蔬菜、水果、肉、蛋、奶生產基地,而在城市里,則新建了許多農貿市場——北京的新發地就是1988年開始發展的。

等到了1995年,全國80多個50萬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都有了配套的副食品生產基地,80年代那種副食品短缺的局面開始得到根本性解決,中國人在各種副食品上的消費量、占有量都達到乃至超越了世界平均水平。

有一組數據可以很清楚地展現這種變化:1985年,全國居民人均食品消費只有350元左右,但到了199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058元。而同時,糧食的消費量則從135公斤/年下降到了98公斤/年。

錢花得多了,主食吃得少了,因為吃肉吃菜更多了。

人的肚子就那么大,多吃一口肉,多吃一口菜,就能少吃一口米飯——所以,菜籃子不僅是一個民生方面的問題,也是一個事關糧食安全的問題。

不過,隨著發展,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了。

在這個時期里高速發展的并不只有農業,還有城市化水平——第一階段建造的各種農業生產基地,基本都在城市周邊,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小城市也就算了,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本就用地緊張,把土地用來種菜養豬實在是性價比太低。

那怎么辦呢?

很簡單,全國一盤棋,西菜東送,南菜北運——從1995年開始,全國各地的農貿批發市場開始聯網,開始為后期跨區域蔬菜調配進行前期準備——武漢、廣州、沈陽、西安四個城市入選為首批試點城市,開始進行“菜籃子工程”批發市場體系建設。

500

發展到現在,已經夸張到“澳門人吃青海菜”這個程度了

同樣是在1995年,國家開始給新鮮蔬菜、水果、水產品、禽畜和肉類產品開辟運輸綠色通道,對整車合法運輸現貨農產品的車輛給予“不扣車、不卸載、不罰款”和減免通行費的各種優惠政策。

到了1997年,我們已經實現了以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連接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的穩定的“菜籃子”市場體系。等到了新世紀,隨著基礎建設的完善和各種技術的普及,“菜籃子工程”的重心從最開始的解決“有無問題”,也漸漸轉變為處理更精細、更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地方因為地形限制,原來的蔬菜生產基地呈現出零散、小型化的狀態,生產效率不高。當地政府就想辦法通過各種手段,最后形成了一個上萬畝的大型生產基地。

再比如有的地方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可能會出現蔬菜減產問題,進而導致菜價上漲。這時候,就可以跨區域調動外地蔬菜前來支援,或者直接投放儲備菜來平抑物價。

總而言之,“菜籃子工程”在建設了二十多年后,已經完全改變了當年的落后局面——2017年,中國除水產消費外的各種副食品消費量都超越了日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青少年身高也隨著營養的改善大幅度增加——中國19歲男女的平均身高現在分別是175.7和163.5,穩穩東亞第一。

500

新時代的中國農業是怎么玩的?

除了官方力量之外,民間的力量在農業中的表現也越來越顯著了。

這一點,最近十年越來越明顯了。

具體表現是:自從“菜籃子工程”把整個農副產品市場給搞起來之后,各路民間力量就開始參與到其中。

民間力量的特點就是點子多、速度快、活力強——各種神奇的技術,開始應用到了農業生產之中,開始對農業進行改造——中國正在從一個傳統的、規模上巨大的農業大國,變成了一個不僅有著巨大的體量,還有極為先進生產技術的農業“超級大國”。

這種科技改造,形式是相當多樣。

有對現有的自然環境進行改良和利用。

最基礎的操作就是找一個自然環境適合但之前沒人嘗試過的地方下手——比如我們在新疆這片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成功養出了三文魚、大閘91視頻青青草視頻蟹。又比如在甘肅這種深處內陸的省份里實現了南美對蝦的量產。

500

正宗天山三文魚

復雜的就不一樣了,可以直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改造——重慶交通大學的團隊通過技術手段,把原來松散的沙粒黏合在了一起,實現了“從沙變土”,已經在西北多個沙漠試驗了17000畝,硬是在沙漠里種上了莊稼。

也有打造專業裝備和設施,實現工業化生產的。

比如前兩年下水的“國信一號”,排水量13萬噸,載重1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養殖海工船。

值得一說的是,這船的設計思路整體都透著一股“邪修”氣質。

它的養殖密度特別高,魚群極其密集,但由于一直用機器進行換水作業,還用各種傳感器進行監測控制,它可以讓水質始終保持良好狀態——在這種船里養出來的魚,相當于一輩子都在流動的水里游動,肉質特別緊實。

這條船開到外海去,就等于是白嫖了全世界公海資源。什么漁場?我開到哪里,哪里就是漁場。

除了可以隨時隨地養魚,這船上甚至還有一個加工車間,養肥了的魚撈出來就可以在船上直接處理,極大減少了損耗。

這樣的一艘船,一年可以養出來3700噸高品質大黃魚,排除掉各項成本之后,每年可以創造1億元的利潤。

500

再比如我們大湖北鄂州的養豬大樓——兩座26層樓高、單棟建筑面積39萬平米的立體垂直養豬場,每年可以出欄120萬頭豬,整個養豬場有800名工作人員,每人要負責1500頭。

外媒對這座養豬的評價是:中國人正在用制造手機的方式養豬。

500

還有一部分人,直接利用AI去種地的。

我的老朋友阮總就是干這個的,甚至還上過央視的節目。

他從某大廠產品研發經理的崗位上退下來之后,轉身就和幾個伙伴一起到新疆包了數千畝土地開始了農場主生涯。

他們會利用各種傳感器、攝像頭,去把農作物花、葉、果、莖之類的關鍵指標進行數字化。在數字化的基礎上,他們就會建立農作物的生理模型——這一棵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能轉化為多少干物質?這些干物質能形成多少片葉子、花朵?能結出來多少果子?

500

阮總他們團隊日常使用的數據看板

一個新的品種出來之后,傳統農業的模式下,一個農民可能要摸索很多年才能完全掌握種植方式,而且換個地方、換個水土就不靈了。但現在有了模型,只要兩三年時間就能搞定。

據阮總介紹,他們現在數千畝的番茄園,全部都靠“無人機+生長模型”進行控制,天上用無人機查番茄顆數、查滴灌水管是否有泄漏;地上用傳感器測量土地養分、莖桿粗細和葉片數量。

500

阮總的團隊正在用AI幫助工廠分析番茄原料

看著雖然是在種地,其實和化工廠里盯著反應罐沒什么太大的差別,他們已經在工業化生產番茄了。

另外還值得說一句的,就是冷鏈。

90年代我們沒有成本足夠低的冷鏈物流,所以根本沒辦法進行遠距離果蔬調配。但現在,技術升級了,冷鏈物流技術也和之前完全不同了。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你走到一個冷庫里看看,可能里面都沒有人類了——比如前海粵十研發的“企鵝2號”低溫特種機器人,零下三十度的環境里毫無壓力,動作精確程度在正負5mm范圍內,可以極大提高貨架空間利用率,降低人力成本。

之前我們文章里提到的中老鐵路,其實也是中國果蔬供應體系里的一個關鍵部分——借助鐵路,運輸時間從原來的7-10天壓縮到了48小時內,損耗率降低到了個位數,雖然鐵路比海運肯定更貴,但因為損耗很低,所以算總帳的時候會發現,還是要比海運便宜的多。今年5月10日起,中國海關對管理良好的榴蓮包裝廠降低抽檢比例,通關時間縮短30%,運輸成本節省3000元/噸。

也正是因為各種新技術的投入,相比起十年前,全國蔬菜產量增長30%以上,全國水果產量增長44%。

產量上去了,銷路自然也要打開,要不然農作物爛在地里,不僅浪費,而且農民們要吃大虧。

而這,恰恰就撞到了中國的優勢領域——電商。

還記得之前“菜籃子工程”的主要內容嗎?

一個是建立了大量的農貿市場,一個就是建立起了全國農副產品物流網絡。

在過去,作物收割采摘之后,先要送往產地的批發市場,再送往銷地批發市場,隨后分流到超市、菜市場、餐飲店中,最后才被消費者吃到。

眾所周知,我們吃菜那是非常講究的,喜歡吃的都是那種損耗率和保質期極短的小細菜——傳統模式下,這一路至少要過三道手,損耗高、品相差也就罷了,層層轉手,價格也貴——這就很影響銷售,最后農民也賺不到錢,消費者也吃不到新鮮的。

但現在,電商平臺下場做農業了,情況就不一樣了。

以拼多多來說,二話不說,直接給你擺上了“計劃經濟”:

先統計消費者那邊的數據,把消費者信息整理篩查之后,發給供應鏈和農戶,讓一線農戶確定自己的產能。這就是拼多多的“拼購”模式——把原來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需求,匯聚成一個個相對集中的訂單,同時去掉了傳統流通模式中的各個環節,讓產地直接跟消費者對家,這樣就可以減少損耗和商家加價,水果的價格自然就下降了。

當拼多多掌握了消費者和農戶兩邊的信息后,剩下只要精妙地進行一些調配,就能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美好境界。

然后再把某些需求量大、保質期長、確定能賣出去的農產品提前放在倉庫,等著消費者下單,從而實現當日達、次日達的效果(這一招和京東的模式簡直是一模一樣。)

孩子卷了,家長高興。

平臺卷了,農民高興。

500

最近幾年,阿里、京東、拼多多都在農業領域做了很多事,他們卷起來之后,廣大農民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至少農產品的銷路是穩了。

好了,就寫到這里了,我要去吃飯了。

啊,不對。

我要去感受“菜籃子工程”的偉大成果、享受中國農業建設帶來的時代紅利了。

·····?End?·····

社會財經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