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結尾去哪里探館?我國園林博物館的“東方有嘉木——我國植物的力氣”展覽、上海博物館的“龍騰我國:紅山文明古國文明特展”正在舉辦。有哪些亮點?
東方有嘉木
我國植物影響國際的力氣
《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這些古籍為西方植物學的研討供給了重要的常識來歷。這些描繪著我國植物紋飾以及園林意境的瓷器和漆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掀起了18世紀風行歐洲的我國風。當然,漂洋過海的還有植物自身。
通過一兩個月的海上波動,可以順暢抵達歐洲的植物少之又少。有了植物裝載箱,就能大大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我國園林博物館展陳部負責人趙倩倩介紹,展廳中的一面墻展示了我國原生植物傳達途徑,像柿子、月季、玉蘭、梔子花、山茶,以及代表性的銀杏。在互動設備里還有一個特別的規劃,把館中銀杏的圖片也展示出來。
工作人員介紹,現在有記載的我國植物有39000多種,現已占到國際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我國植物品種有這樣的豐厚性,源于我國地貌特征的多樣性。展覽中做了五色土的設備,把我國不同區域的土壤搜集過來展示。
展覽中《盎格魯——我國花園》系列銅版畫初次在國內露臉,這部18世紀歐洲園林史上規劃最大、最重要的銅版畫,直觀展示了“我國風”對歐洲園林美學的深入刻畫。
遭到我國植物的招引,1767年,一位22歲的英國商人布萊克來到我國,在他的我國四虎亞洲綜合在線幫手黃遏東和畫家麥秀的協助下,制作了許多的植物寫生圖冊。
他們把植物的葉子、花朵、果實和果核都一起畫在一張圖上,放在現在,這叫植物科學畫。
他們畫的荔枝就有四種,生動記載了250多年前我國“南大門”的植物圖景。一起也做了許多具體的筆記,把植物的藥學使用、經濟價值都進行了細心的描繪。
把這些效果帶到歐洲,也豐厚了西方植物學的研討。
紅山文明古國文明特展
尋根“龍的傳人”
龍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明符號。龍文明源于何時何處?
紅山坐落內蒙古赤峰市,山體出現褐紅色,赤峰市的姓名就緣于此,也是紅山文明的命名地。紅山文明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明。
為增強觀眾實感體會,展廳內的山形幾何體中,嵌入了收集于紅山的巖石,打造“可接觸的紅山”。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討院院長 白寶玉:在燕山南北和西遼河上游一帶,將近20多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紅山先民以壇為祭、以玉為禮、以龍為魂,勾勒出了一個崇奉一致、禮制初成的古國概括。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起交融成了中華文明的來源。
紅山文明最為標志的特色,莫過于林林總總的龍元素。12件四虎亞洲綜合在線玦形玉龍在展柜里陳設。
“雙龍首玉璜”長度僅4厘米,要在放大鏡下才干一睹細節。
“蚌質”的龍形遺物,造型舒展,尾部開裂處刻畫著鱗片。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討部館員馮雨程介紹,1984年,考古學家在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兩條玦形玉龍,確認了玦形玉龍的歸屬,把它的時代和特點與紅山文明掛上了鉤。
紅山文明以“壇、廟、?!睘榇淼亩Y制修建,對后世影響深遠。展廳布局呈中軸對稱,規劃理念來歷于牛河梁遺址“女神廟”的修建格式。
陳設的石人像,造型獨特、表情生動,被網友戲稱遠古的“沒頭腦”和“不高興”;人形陶壺,大圓肚子和三角腦袋,質樸又心愛。
工作人員介紹,女神廟代表的是祖先崇拜。展覽選取了不同原料和不同時代的人像,它們有一種十分一致的手勢,或者是雙手交疊放在胸前,或者是放在腹部。這些人像,代表著西遼河流域祖先崇拜的傳承。
上海博物館館長 褚曉波:多年來考古的最新發現,以及最新的研討效果,學術界也越來越明晰地認識到紅山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責任編輯: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