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鋼筋席茓囤。
圖②:坐落四川成都的中儲糧氣膜倉。
以上圖片均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藏局科學研究院供給
數據來歷:國家糧食和物資儲藏局等
中心閱覽
夏糧豐盈,來自沃野田疇的糧食,“住”進了新式糧倉。
從土木糧倉到才智綠色糧倉,從靠天儲糧到智能管糧,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幾十年間的糧倉變遷史,也是一部糧食安全的晉級史。記者采訪專家、實地看望,探求我國糧倉的變遷之路。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處理好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而糧食倉儲設備水平,直接影響著糧食收儲才能和糧食貯存安全,是完成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現在,全國糧食規范倉房無缺倉容超7億噸,完成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超2億噸,運用氣調儲糧技能倉容超5500萬噸。
草創:條件粗陋,倉儲功率有限
吳子丹是原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在糧食范疇工作了一輩子,了解并見證了我國糧倉的一路變遷。他介紹,前期的糧倉多是粗陋的土木結構倉房,有些仍是由祠堂、古剎、民房改建而成,每倉容量僅3萬至6萬公斤。這種糧倉僅靠自然通風和簡略的防蟲辦法保管糧食,條件差、損耗大、辦理不方便。并且,還有許多糧食貯存在露天席茓囤(用席子和茓子圍成的傳統圓形儲糧東西)中,蟲災、鼠害更嚴峻,糧食丟失巨大。
“就拿土木結構糧倉來說,全體結構由泥土、磚石、木材建立,密封性差,防潮、防蟲才能弱。每到旱季就要憂慮糧食受潮發霉、蟲災侵襲。那時的守糧人日夜操心,就怕糧食有閃失。”吳子丹說。其時,浙江余杭和河北玉田老一輩的守糧人帶頭提出“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標語,發明了許多人工滅蟲、枯燥防霉和防鼠雀的土辦法,極力削恐怖動漫在線播放減儲糧丟失。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糧食倉儲迎來第一次技能晉級。“蘇式倉”成為初代規范化糧倉的代表。第一批國家糧食儲藏庫1955年開端建造,選用蘇聯圖紙,單個糧倉面積1000平方米。這種倉型選用磚木結構,多跨木屋架,廒間長50米左右,倉容約2500噸,規劃了貫穿地溝、天橋,內部裝置皮帶輸送機,初次完成機械化進出糧。
“在其時,‘蘇式倉’是了不得的前進。”吳子丹說。因為磚木結構抗側壓力才能差,糧堆高度僅3米多,被稱為“矮胖子倉”,倉儲功率依然有限;并且,原規劃根據北方氣候,隔熱氣密性缺乏,也不太合適我國中部、南部高溫高濕氣候下的安全儲糧。
開展:技能前進,探究科學儲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磚混倉房應運而生。跟著國家經濟條件出閣之喜,運用鋼筋混凝土屋架結構的磚混倉房逐步遍及。這種倉房密封性好,防潮、防蟲才能有所提高,還裝備了簡略的通風設備。
磚混倉房不只增加了儲糧倉容,還提高了糧食的保管質量,為糧食安全供給了基本保證。“那時候總算不再憂慮糧食受潮發霉了。盡管條件仍是艱苦,但比起土木糧倉,現已好了許多。”吳子丹回想。
1998年前后,我國迎來了一次大規劃的糧倉建庫高潮。巨大平房倉、淺圓倉、立筒倉等現代化倉型如漫山遍野般出現。這次建庫,不只建造了現代化的倉房,還配以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的“四合一”儲糧技能,標志著我國糧食貯存技能上了一個新臺階。
1998年至2005年間,我國建成了一大批中心儲藏糧庫,明顯提高了糧食的貯存質量和運用功率。與此一起,經過大范圍的技能培訓,糧庫辦理恐怖動漫在線播放和技能運用水平有用提高,大幅削減了糧食丟失。
現在,全國的糧倉仍以巨大平房倉、淺圓倉等倉型為主。這些倉房散布在各個糧食主產區、主銷區,成為糧食貯存的主力軍。記者看到,現代化的巨大平房倉、淺圓倉不只密封性好、防潮防蟲才能強,還裝備了先進的儲糧設備和技能,完成了糧食的智能化辦理。
煥新:才智糧倉,邁向綠色優儲
近年來,選用才智綠色新技能的新一代糧倉開端建造,國家高規范糧倉的建造規范也逐步完善。新糧倉愈加重視智能監控和辦理,也愈加重視儲糧的綠色保鮮和節能環保。一起,氣膜倉、新式地下糧倉和高樓倉等新倉型不斷出現。
在湖南長沙,一組高巨大大、白白胖胖的新式糧倉分外有目共睹。作為第一批9000噸級氣膜糧倉,它們被親熱地稱為“白胖子”,其三層復合結構構成超級隔熱“棉衣”和防潮“雨衣”,氣密性達國標的6倍以上,結合氮氣氣調技能,精準對立南邊高溫高濕環境。
在河南鶴壁和廣東深圳,新式高樓倉讓糧食住進“單元房”——多層混凝土沖擊,倉容數萬噸,分區如居民樓,隔間內氣墊機、斗提機等設備高效轉運。
作為糧食貯存的新標桿,才智綠色糧倉裝備先進的傳感器、物聯網技能和大數據分析仇人,完成了對糧食貯存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控。智能糧情監測仇人24小時“評脈問診”,有害生物綠色防治構建起立體防護網,技能晉級推動儲糧從安全保糧邁向綠色優儲新階段。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藏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加大糧食倉儲設備建造力度,加速綠色儲糧技能推廣運用,繼續提高科學儲糧水平緩糧食質量保證才能。“存心不良,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糧食物聯網系統,糧食倉儲才能到達與年度糧食產量相匹配的7億多噸規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藏局科學研究院糧食儲運研究所所長張忠杰介紹,我國方案3年內涵全國七大儲糧生態區建造100個綠色儲糧技能集成運用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動倉儲新技能、新設備定型、規范規程定型和產業化運用。
【責任編輯:劉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