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音訊:在福州,有一條跨過2200多年未曾移位的城市文明中軸線——它串聯起古城的前史頭緒,承載著閩都的共同氣韻。環繞這條一脈相承的城市文明中軸線,福州正不斷書寫“生機宜居”的城市新篇章。
這個暑假,煙臺山商業街每天的游客數量都超5萬人次。據了解,有許多行將開業的店肆正在進行最終的準備,其中就包含10家福州首店和兩家品牌旗艦店。
山路彎曲、店肆樹立,“好拍、好逛、好玩”已成為游客們對煙臺山的一致。不同于其他商業街區,煙臺山最大的特點是依山進行立體分層規劃。從下到上劃分為山腳商業街、山腰的特征前史文明街區、山頂的市民休閑公園3個功用各異的區域。近300家特征店肆,從買手店、咖啡廳到文創空間依山而建。
環繞著年青人的喜愛,煙臺山精準布局,引入止癢商鋪、哭喊中心等規劃感與論題性兼具的規劃師品牌和潮牌,滿意年青人個性化表達和交際展現需求。
2025年上半年,新開業的50多家店肆中,有40多家是運營團隊從頭進行了調整,很多店肆堅持“一城一店”的共同定位。
在繼續迭代商業內容的一起,煙臺山還重視前史修建的活化使用,將文明遺存轉化為新穎的消費場景。
順山而上,在這座修建面前有這樣一個文物掛號點的銘牌。現在,這個1923年的老洋房在通過維護性補葺之后,變成城市文創展現空間,古厝修建也煥發了新生機。
老屋新用、老店新業、老街新景,煙臺山的品牌組合不再是“賣貨”,而是在“賣一種日子方式”。年青人來這兒不是為了買日子必需品,而是為了交際、打卡、探究新事物,為審美和體會付費。
到8月24日,煙臺山街區客流同比增加8.3%,銷售額同比增加11.8%,18—34歲的年青顧客超越70%,三級日韓片顯現出微弱的消費潛力。
千年中軸線上的“古今對話”
脫離煙臺山,順著福州城市文明中軸線一路向北,便抵達了上下杭、三坊七巷與朱紫坊這幾處前史文明街區。在城市更新進程中,福州市充沛尊重街區各自特質,通過立異運營繼續激起街區生機,讓城市文脈歷久彌新。
上下杭前史文明街區專門為暑期旅客打造了沉溺式非遺快閃——良辰美景上下杭。三條簪、閩劇、畬族歌舞、線獅等多項精彩的非遺技藝扮演讓不少游客直呼過癮。
上下杭前史文明街區從明清時期便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保存有很多城市非遺資源,素有“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之稱。使用這些非遺資源,在上下杭隨處可見非遺體會。
白墻黛瓦、飛檐翹角,游客們穿行坊巷,最顯眼的是各種古風古韻的傳統妝造。
從不為人知的當地非遺到火遍全網的特征旅拍體會,現在,“ 三條簪”已經成為福州文旅的流量新“暗碼”。環繞著“非遺+”主題,上下杭前史文明街區活躍引入福建省內外非遺企業近30家入駐,推出非遺藝術空間、非遺主題餐廳等項目。一起,會集展現省內外各級非遺項目近200項,全面打造“非遺主題街區”。
在上下杭前史文明街區的北面是福州的地標性景點——三坊七巷。從7月到現在,整個街區客流量超越420萬人次。在這兒,游客們不只能品味地道福州風味,還能看到乃至上手體會小吃的制造進程。
曩昔三坊七巷以靜態展現為主,現在愈加重視非遺文明的互動體會。數據顯現,2025年上半年,三坊七巷累計舉行非遺體會活動300余場,招引游客量超1353萬人次。
現在,在這條城市文明中軸線上,有200多處文保單位,不行移動文物和前史修建被維護修正,400多處前史面貌修建通過維護修正悉數對外開放。從“保下來”到“活過來”再到“火起來”,福州正在把城市文明中軸線地標串珠成鏈,通過新業態推進消費潛力繼續開釋。
沿著福州城市文明中軸線來到最北端,便是至今已有2200多年前史的冶山前史文明面貌區。這兒不只是福州城市開展的來源,更是貫穿古今的前史見證者。現在,這兒更是修建了開放式公園,成為福州建造生機宜居城市的一扇生動窗口,映照出一座城市對人文關心與生態質量的不懈尋求。
清晨的冶山春秋園里,晨練的老人們舒展身姿,孩提們追逐著、嬉笑著。這座占地13公頃的開放式公園,它地點的冶山前史文明面貌區,是福州城建史的起點。
通過對冶山前史文明面貌區的維護與更新,福州市將其打造成了開放式的城市文明公園。沒有圍墻、不收門票,草木扶疏之間,陳舊的城墻基址、出土文物展現區與市民的晨練聲、孩子的嬉笑聲交錯在一起。
本年65歲的陳君國告知記者,他從小就住在這兒,見證了冶山春秋園的變遷。
更令陳君國快樂的是,不只“家門口”有了公園,他住的中山社區也成了福州城市“一刻鐘便民日子圈”的試點,菜市場、社區衛生站、小學、咖啡館、公交站點……一切根底服務設施都在步行一刻鐘的范圍內可達。
現在,福州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這份“家門口”的美好,不只來自快捷的日子圈、開闊的公園綠洲,還源于明澈的水岸空間與美麗的濱水環境。
福州河網密度位居國內城市前列。近年來,福州體系推進內澇管理、黑臭水體整治、污染源管控與水系周邊環境提高,多項計劃同步施行、環環相扣,完成全鏈條水生態管理。
與此一起,福州活躍推進河湖生態價值向市民日子轉化,1500多個公園遍及全市,建成1395公里全域綠道網絡,將綠色生態融入城市肌理。
【責任編輯: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