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由于王興哭了,在羅永浩面前。
不久前,羅永浩與抱負轎車CEO李想在B站上線了一期長達4小時的視頻播客。在談到創業過程中尋覓融資的困難時,李想感念美團創始人王興的濟困扶危,不由潸然淚下。
李想心情失控的一幕,很快沖出小破站,在交際媒體分散開來。微博上,#羅永浩給李想問哭了#等相關論題招引了數千條談論,大部分偏正面。
差不多一起闖入這條賽道的,還有脫口秀一哥、長時間做音頻播客的李誕。
近來,李誕在B站發布首條視頻播客。在與藝人楊迪的近一小時談天中,兩人暢聊文娛圈近些年的種種奇葩趣聞,楊迪再度化身“顏藝帝”,把標題里的“綜藝精力”具象化。
此外,主持人陳魯豫、相聲藝人于謙等也先后上線了視頻播客,主題既有名人、大咖的訪談,也有關于年輕人生活方法的調查和戲弄。
在個人IP“透支”多年后,李誕們團體轉向視頻播客賽道,企圖經過產出優質長內容,給自己“存錢”。
他們或是全我國最會說話的一群人——脫口秀OG、相聲“皇后”、聞名電視人。曾經,他們經過做節目、上綜藝乃至直播帶貨,快速積累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財富。
可是,倘若將個人IP視為一種財物,那么這些名人的商業變現,本質上是在“花錢”。近些年來,李誕們“花錢”的途徑和把戲越來越多,令人形象深入的好內容卻越來越少。
個人IP價值的凈流出,顯著不符合名人的長時間利益。所以,李誕們紛繁“卷”起了視頻播客,測驗回歸初心、再次“存錢”。
李誕們各抒己見、聊透說爽了,各大渠道環繞視頻播客也“卷”起來了。
本年以來,多家互聯網內容渠道入局視頻播客。老牌播客渠道喜馬拉雅是最早入局的玩家之一,3月推出《行走的考慮》,四個月后播映量挨近2000萬。
更大體量的內容社區相同躍躍欲試。
B站啟動了視頻播客出圈方案,近期爆紅的幾期節目都是小破站的手筆;抖音則與播客廠牌JustPod協作,推出《精選奇遇記》。就連小紅書,也推出了#隨時隨地視頻播客#論題活動。各大渠道一邊約請頭部播主、主持人、喜劇人入駐,一邊煽動自家渠道的頭部創造者參加,并拿出真金白銀和流量扶持。
這一切都來源于海外視頻播客的演示效應,馬斯克、扎克伯格等科技大咖紛繁走進錄音間,單期內容播映量以千萬計;在國內,羅永浩、李誕等具有論題性和號召力的名人入局,并構成內容破圈效應,讓視頻播客職業呈現真正火起來的曙光。
A
在與楊迪的對談中,那個喜愛說“人世不值得”、總是顯得“喪喪的”的李誕,久別地找回了自己的舒適圈。
節目一最初,李誕窩在沙發上玩手機,楊迪則蹲在地上吃外賣。兩人聊起楊迪的成名之路,怎么從行走于當地電視臺的草根“顏藝帝”,一步步成為炙手可熱的頭部喜劇人。
聊到鼓起,楊迪復刻當年參加奇葩節目的“顏藝”,兩人盤膝而坐,撫掌大笑。這種發自內心的放松感,精心設計臺本的綜藝節目給不到,照著詞說的網絡脫口秀也給不到。
與之相似,羅永浩與李想的對談相同主打real。
李想將從小到大的生長閱歷言無不盡,既有創業的九死一生、江湖恩怨,也有“我需求她(指妻子),遠遠多于她需求我”的真情流露,還在半場歇息時做了幾十個俯臥撐。羅永浩也在尖利之余多了幾分自嘲,安然直面自己的性情短板和工作勝敗。
不過,放得開、聊得爽,或許僅僅李誕們做視頻播客的表層原因。再往下一層,他們有時機四兩撥千斤,給個人IP注入新內容,緩解只“花錢”不“存錢”的難題。
在入局視頻播客之前,李誕等人現已走到給個人IP“存錢”的十字路口。
創造者都以內容為立身之本。但曩昔幾年,李誕讓人回味的內容錨點,大體只剩下“想去哪兒拍,就去哪兒拍”的洗腦廣告;羅永浩也只剩下云山霧罩的“真還傳”,以及與網絡黑子的互懟。他們作為尖端創造者的光環,反而略顯失容。
視頻播客的勃興,讓李誕們有了再次以內容破圈的機會。
比較短視頻等干流內容形狀,視頻播客是一種相對樸實、商業味兒較淡的內容創造方法。這與大多數品牌尚在張望有關,也和亞洲桃色在線觀看網站時間長、以言語為主、高信息密度的特色有關。這一特色讓視頻播客更簡單作為優質內容沉積下來,并融入創造者的IP內在中。
除了更簡單產出不“恰飯”的優質長內容,視頻播客的另一重優勢是,它能夠無縫融入短視頻流量池,吸納更多圈層和場景的受眾,完結全網傳達。
李誕們的節目在B站火了之后,抖音上敏捷呈現了普通用戶編排的切片,簡直覆蓋了這期節目的一切潛在“爆點”。觀眾哪怕不上B站,也能夠從各式各樣的切片了解這期節目,并二次傳達。
易于切片的視頻播客,破解了播客“圈地自萌”的長時間難題。
播客創造者做出節目后,需求經過多渠道分發找流量;而視頻播客僅靠“剪刀手”的用愛發電,就能完結從小圈子到流量海洋的躍遷。李誕們足不出B站,卻吃到了抖音7億日活的潑天流量。
長時間“花錢”的名人沉下心來,開端借著視頻播客“存錢”,既是對過度商業化的直播帶貨、廣告代言等的糾偏,也是回歸創造者初心,給個人IP充值。
另一方面,觀眾看膩了虛情假意的真人秀、口是心非的“買買買”后,也期望看到名人更實在的一面,并取得更有信息價值的內容。視頻播客能夠一起滿足創造者和觀眾的需求,再加上李誕等人的名人效應,其快速鼓起和破圈也就家常便飯了。
B
李誕們紛繁入局視頻播客,各大內容渠道也環繞這條賽道“卷”起來了。
作為國內最大音頻渠道之一,喜馬拉雅坐擁大批播主,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本年3月,喜馬拉雅與聞名博主、故事FM創造者愛哲協作,上線了視頻播客《行走的考慮》,100天后播映量迫臨2000萬次。
除了播客渠道,B站、抖音等視頻渠道也盯上了這塊正在做大的蛋糕。而他們進入這條賽道的第一招,便是從創造側下手,把頭部播主引起麾下。
以B站為例,簡直與喜馬拉雅做視頻播客一起,它打出了“上B站,看播客”的旗幟,約請多位聞名播主入駐,相當于直接從播客渠道“挖角”。到現在,現已有無聊齋、故事FM、忽左忽右等老牌播客開端在B站同步更新視頻。
但是,音頻播客是一塊小眾商場,即便是頭部播主,關于群眾網民的招引力也不如幻想中那么大。以故事FM為例,曩昔一個月,它在B站更新了4期視頻播客,熱度最高的一期也不過8.3萬次播映。
在此情況下,視頻渠道紛繁兩條腿走路,一邊繼續引進播主,一邊請出“當家花旦”,讓做慣了視頻的人做視頻播客。
B站是現在做得最高調的,大批量的約請演藝明星、社會名流和媒體記者入駐,而他們又帶來了自己的明星人脈。比方李誕請來了楊迪,羅永浩找到了李想,陳魯豫更是把陳奕迅等人列為對話嘉賓。
除了B站,抖音的視頻播客也在銜枚疾進。
抖音精選奇遇記播客6月中旬開端更新,至今已上線27集。這檔視頻播客每期的嘉賓都是各行各業的抖音大V,粉絲量一般高達數百萬。最新一期節目的嘉賓是影視說明大V“心中之城”,粉絲量高達2300萬,帶動單期節目紅心過萬。
能夠說,在創造者側,B站、抖音等渠道一邊挖角音頻播客,一邊拿自家大V“上菜”,不到半年就顯露出后發先至的態勢。
除了“人”,視頻渠道也舍得給錢和流量。
B站此前宣告,將在暑期給予視頻播客10億級冷啟動流量,在北上廣杭等城市供應免費錄制場所。渠道還方案上線一款視頻播客專屬AI創造東西。
同一時間,小紅書也啟動了新一輪流量扶持:8、9月份,用戶參加相關視頻播客創造活動,可隨即取得5萬~30萬的曝光。
現在,視頻播客仍處于很前期的開展階段,各大渠道忙于改善產品、磨合運營。不過,這并不是一個技能門檻很高的產品;各渠道的競賽焦點,長時間來看仍是會在“人”上——誰能引進更多大咖繼續做內容,誰家的視頻播客就更有人氣。
新老玩家環繞視頻播客打開比賽,短期爭的是互聯網內容新風口,長時間來看,爭的是互聯網“爆款廚房”的控制權。
在短視頻興起后,互聯網內容病毒式傳達的起點主要是抖音。它依托強壯算法和流量池,把具有爆款潛質的內容推送到數億用戶眼前。掌控了“爆款廚房”的抖音,天然有無與倫比的競賽力和商業價值。
但算法催生的“爆款”,并不能滿足用戶關于優質長內容的剛需。一些創造者企圖經過長視頻、長音亞洲桃色在線觀看網站頻破局,卻困于本錢和流量分配,難有顯著成效。
現在,視頻播客初出茅廬,就具有了輻射全網的傳達特性。李誕、羅永浩等人的節目除了在原發地熱播,各類切片也在抖音、微博等渠道廣為傳達。B站非常罕見地影響了抖音的搶手內容,預示著視頻播客終究成為“爆款廚房”的潛力。
一起,視頻播客的爆款產出本錢很低:只需一部手機、兩個麥克風,創造者就能產出一小時乃至數小時的高質量對談,內容出產具有很強的可繼續性。各大渠道誰能在這場競賽中勝出,誰就能把握“爆款廚房”的鑰匙,成為最大受益者。
C
被各大渠道盯上的視頻播客,是互聯網內容職業的又一次自我打破。
曩昔幾年,不同形狀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從圖文、長視頻到音頻、短視頻,都面對商場添加放緩的應戰。依據《我國網絡視聽開展研討陳述(2025)》,2024年末國內短視頻用戶規劃為10.53億,比較2023年末僅添加1%。
但與此一起,許多用戶關于泛文娛化、碎片化、商業化的內容供應并不滿足,關于高質量長內容的需求不斷添加。這種對立背面,是優質長內容在我國商場一直境況為難。
曾經,這類制造精巧的內容一般以綜藝節目的方法呈現,比方《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等。他們的商業模式是,渠道出資制造,靠內容靠攏流量,終究以品牌廣告、貼片廣告等變現。
但綿長的制造周期、昂揚的制造本錢,讓這類節目不簡單長時間生計。而短視頻的沖擊,又讓這類節目的潛在用戶大幅丟失,終究停播草草收尾。
視頻播客的呈現,讓優質長內容在本錢和報答中找到了新的平衡點。
它的制造本錢很低,手機就能錄制;嘉賓還能夠長途連線,省掉錄音棚的費用。相對自在寬松的內容鴻溝,又讓創造者不需求有板有眼寫臺本、對臺詞,而是環繞一個主題隨性講話,把全體制造難度拉到最低。
一起,與傳統長視頻糾結于版權、長時間和短視頻作斗爭不同,視頻播客從一開端就自動擁抱短視頻。
官方和粉絲的視頻切片,在短視頻渠道取得豐盛流量,為渠道擴展了受眾和影響力,而創造者也借機沉積內容、給個人IP“存錢”,為后續變現打基礎。而這又讓視頻播客無需被商業化所連累,能夠更專心于內容自身。
其實,視頻播客的長時間價值,現已在海外被證明。
在播客起源地美國,許多創造者多年前就習慣了一起錄制視頻和音頻,而視頻渠道也在活躍做視頻播客。
早在2022年,YouTube在播客職業的商場份額,現已與音頻龍頭老大Spotify齊頭并進。2024年末,商場研討公司愛迪生在一份陳述中稱,YouTube已超越Apple Podcasts和Spotify,以31%的商場份額成了美國最受歡迎的播客渠道。
此外,視頻播客的商業化遠景也雛形初現。依據商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的陳述,比較電視廣告,觀看視頻播客的聽眾更愿意在播映廣告時看著屏幕。
在國內,前期的不少網綜,以及一些頭部音頻播客,做過不少播客視頻化的探究,比方《諧星談天會》《關雅荻·敞開對話》等。只不過,在頭部創造者缺位、商業模式單一和短視頻沖擊下,這些探究沒能開花結果。
現在,名人給IP“存錢”的需求,用戶的高質量內容需求,再加上互聯網內容渠道的添加需求,三者走到了交匯點,讓視頻播客風潮復興。
一些渠道現已吃到了視頻播客的第一波盈利。依據B站財報,本年第一季度,B站視頻播客的消費時長到達259億分鐘,同比添加超越270%,用戶規劃超越4000萬。
不過,視頻播客仍有許多難題等候回答,比方怎么保證每一期內容的質量,怎么平衡知識性與文娛性,怎么打破音頻播客越做越窄、越做越冷門的怪圈等。
李誕們發揮高手,讓互聯網渠道挖到了視頻播客的第一桶金。但內容歷來都是一門長時間生意,視頻播客也不破例;在短時迸發后,B站、抖音們面前不是領獎臺,而是又一場艱苦的長距離跑。
本文來自微信大眾號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彥飛,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