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鄒景根徐光意陳國東孟瑩通訊員 高玲
七夕接近,“我國七夕文明之鄉”鄖西縣處處洋溢著浪漫喜慶的氣氛:銀河兩岸燈火燦爛,喜鵲橋上人流如織,非遺展演接連演出,民宿客棧預定火爆,文旅商場繼續升溫……一場以“星河筑夢·家國同心”為主題的文旅盛宴正漸至佳境。
非遺文明“活”起來
七夕花饃、織女繡、《十里紅妝》風俗扮演……跟著七夕傳統節日接近,鄖西縣滿含七夕元素的非遺風俗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招引游客接連不斷。
8月22日,該縣城關鎮老北街低碳文明街區內,老遠便飄來花饃的幽香。走進“七夕花饃”技藝傳承人盧蕓的“乞巧花饃店”,物品架上擺滿各式定制花饃,顧客川流不息。
“每年七夕節前都是最忙的時分,每天從清晨蒸到晚上10點,訂單從陰歷六月下旬排到七月上旬。”盧蕓說,巧食制作是傳承七夕文明的傳統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項目“鄖西七夕”風俗的重要內容。
只見盧蕓將一塊塊面團,經揉、捏、搓、拉、盤、剪等方法,片刻間便化作栩栩如生的喜鵲、玫瑰花、福袋、石榴等造型的花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涵義夸姣。今日做的‘比翼鳥’‘玫瑰花’花饃,都是符合節日氣氛的著作,我想用這種方法傳承非遺技藝。”盧蕓介紹。
唯有七夕能乞巧,最將心思付金針。在鄖西銀河乞巧坊,該縣手藝刺繡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張春梅端坐在繡桌前,指法嫻熟、動作輕盈,各色針線在手中“飛龍走鳳”,刺繡圖畫生動立體、栩栩如生。
“鄖西手藝刺繡又稱‘織女繡’,是鄖西七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春梅介紹,“織女繡”藝術特征明顯,圖畫整齊清秀,顏色新鮮典雅,針法豐盛多樣,雅艷相輔相成,繡工精巧細膩。作為七夕文明之鄉,鄖西婦女常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制作香包、繡球、服飾、掛飾等刺繡品,讓非遺技藝在傳承中真實“活”了起來。
近年來,該縣接連舉辦七夕文明主題活動,著力推進非物質文明遺產系統性維護,以活動傳文明、以活動顯特征、以活動帶經濟,推進七夕文明創造性轉化為當地經濟開展的增加極。
旗鑼傘扇引路,八抬大轎迎親,十里紅妝隨行……連日來,該縣觀音鎮雙石溝風俗村每日按時演出中式婚禮《十里紅妝》風俗扮演,生動再現“三書”“六禮”等七夕婚俗禮節,引得游客停步打卡。該縣還在風俗村周邊打造特征民宿、非遺風俗館,開發銀河蒸菜、乞巧美食等體會項目,帶動周邊7個村1200余戶鄉民吃上“旅行飯”,戶均年增收1.5萬元。
鄖西縣是我國七夕文明之鄉、我國喜鵲之鄉,也是七夕文明的發源地與中心傳承地,“鄖西七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據統計,全縣登錄入檔的非遺資源包括大眾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技藝、戲劇、風俗等十大類1000余項,其間列入國家級非遺維護名錄1項、亞洲色在線自拍省級5項、市級21項、縣級137項。
七夕工業“旺”起來
8月21日,該縣澗池鄉間營村湖北七夕茶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產車間內,茶香撲面而來。10個萎凋槽鋪滿鮮葉,工人正將發酵破壁后的紅茶攤開散熱,隨后送入烤箱烘干。
“本年已出產制品紅茶3萬斤,后續幾個月還能再產1萬余斤,全年產量估計達3500余萬元。”“七夕佳人茶”品牌創始人王華建介紹,出產紅茶不只高效運用本地茶葉資源,處理了夏秋季茶葉無人收買的難題,更借茶葉產品傳達了鄖西七夕文明。
“咱們經過土地流通帶動農戶開展茶葉基地5000余畝,還延聘專家研宣布無氧真空發酵制茶技能,推出‘七夕佳人茶’系列之‘怡佳人’‘睡佳人’‘瘦佳人’等紅茶產品。”王華建彌補道,2024年公司共收買鮮葉20萬公斤,產出紅茶2.5萬余公斤,直接帶動500余戶農人增收。
安身得天獨厚的七夕文明資源,該縣繼續推進七夕文明維護與立異實踐,既讓七夕文明的浪漫長卷留在大眾的年年期盼里,更推進七夕文明品牌從“風俗傳承”向“經濟賦能”跨過,讓“鄖西七夕”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開展的“富礦”。
七夕接近,坐落該縣城關鎮銀河金街的我國七夕文明構思生活館益發熱烈。喜鵲水杯、文明 U盤、水晶鎮尺等七夕主題產品成為“搶手貨”,店員們不斷打包、補貨。
“近3天已售出產品1萬余件,銷售收入達90余萬元。”該館負責人陳萍說,鄖西民間七夕文明氣氛稠密,依托這一優勢打造的“南來北往·鄖西做東”區域共用品牌,因“年輕化”的規劃與豐盛的文明內在,深受顧客喜愛。
豐盛的七夕文明“土壤”,為鄖西縣“文明+”立異開展供給了無限或許。該縣推進七夕文明與鄖西產品深度交融,將喜鵲、牛郎、織女等七夕元素貫穿產品開發全程,已推出《三書六禮》婚俗系列、《七喜人生》城市商旅伴手禮盒系列產品。一起,依托“南來北往·鄖西做東”區域共用品牌整合資源優勢,授權本地企業、協作社、農戶一起運用,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品牌”的轉型,現在已帶動2800余戶農戶參加。
文明興則工業旺。該縣大力整合農文旅資源,開發“七夕故柿”“七夕艾”等文創產品,培養出馬頭山羊、板橋豆干、神仙葉涼粉等一批地域特征農特產品。其間,鄖西神仙葉、馬頭山羊、香椿等6種農產品獲國家農產品地輿標志認證,“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35個。到現在,全縣“七夕鏈”相關文明工業企業超110家,注冊商標120余個。
為讓“鄖西七夕”走向全國,該縣積極參加國際大健康飽覽會、“極目楚天鐘情湖北”房車露營展、十堰文旅春季推介會等活動,還在北京市平谷區、廣東省深圳市大灣區、陜西省西安市等地舉辦“南來北往·鄖西做東”區域共用品牌發布會,簽定友愛區域戰略協作協議,推進鄖西文旅產品、手藝藝品、農特產品、康養產品走出縣域、走向全國。
本年5月,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的2025國際IP經濟開展大會暨全球IP授權飽覽會上,鄖西“七夕文明”IP從全國2368個參選IP中鋒芒畢露,榮獲“2025十大年度IP”稱謂,與《哪吒之魔童鬧海》、“三星堆遺址”等現象級文明IP同臺領獎。
文旅商場“火”起來
“咱們特意從西安提早自駕過來,就為沉溺式體會鄖西的七夕文明!”近來,一支由80余輛自駕車、384名游客組成的“走進西安最近的江南——鄖西”自駕團,聲勢亞洲色在線自拍赫赫駛入鄖西縣。這是該縣“百盟千團萬人游鄖西”系列文旅營銷工程在跨省自駕商場獲得打破的生動描寫,更多游客循著七夕之名,敞開“山水田園·生態休假”之旅。
“這兒的山水與七夕文明讓人眷戀,文創產品也豐盛。”西安游客陳帆說,像他這樣提早“赴七夕之約”的游客,在鄖西隨處可見。
“受七夕與暑期疊加效應影響,現在景區日均招待已超1500人次,已累計招待旅行團近百個。”五龍河景區工作人員肖燕介紹,“織女谷”景點最受喜愛,游客在此沉溺式感觸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參加風俗互動、攝影打卡,現場歡聲笑語不斷。為應對客流頂峰,景區增派人員、強化安全保證,還推出七夕祈福、篝火晚會等特征活動,全方位提高游客體會、烘托節日氣氛。
景區人潮涌動,夜市焰火正濃。華燈初上,小河夜市人聲鼎沸,烤串與當地小吃的香氣四處充滿,招引游客停步品嘗。
“最近每晚都要多備食材,有時一晚就能賣出5000余元。”燒烤攤主彭小蓮一邊嫻熟翻動烤架上的羊肉串,一邊笑著說。夜市里,烤串的滋啦聲與人們的歡笑聲交錯,讓鄖西的夜晚更具“焰火氣”。
老北街低碳文明街區相同熱烈非凡,非遺三弦館里琴聲動聽,地道羊肉湯館“大唐名羊”濟濟一堂。游客在古風氣氛中品嘗美食、賞識扮演,文明、旅行與商業深度交融的街區繼續點著消費熱心,鄖西正以多元“夜經濟”場景,將節日“流量”轉化為游客“留量”。
本年以來,該縣深化發掘、活化運用七夕文明名貴資源,立異施行“西引力”工程,推進文旅深度交融。數據顯現,前5個月全縣招待游客人數同比增加25.08%,旅行收入同比增加26.47%,商場生機明顯增強。
經過“活動+景象+演繹”三位一體形式,該縣全方位展示七夕文明魅力,讓游客踏入縣域便沉溺于濃郁節日氣氛。該縣將七夕元素融入城市建造,已建成文明橋梁29座、七夕廣場、喜鵲長廊等特征景象;培養夜間經濟集聚區16個、精品民宿2600余間,繼續催旺“焰火氣”;研制“七喜人生”農創、科創、文創系列產品1000余種,帶動110余家文明企業開展,農特產品銷售額達1.45億元。
近年來,鄖西縣著力打造“天上七夕·人世鄖西”“皇帝渡頭·古塞上津”兩大文旅品牌,建成14家A級旅行景區,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造示范區”等多項稱謂。與此一起,該縣以“以文招商”為抓手,每年招引數億元項目出資,奧維工業、中庸電力、誠友才智農業等一批生態文旅康養、新能源轎車數智制作、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企業相繼落戶,為縣域經濟高質量開展注入新動能。(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鄖西縣委宣傳部供給)
織女雕像。
上津道民宿“荷”你有約。
十巫北、福銀高速公路繞城而過。
龍潭河景區。通訊員徐軍攝
神話谷·天空草場景區。通訊員徐軍攝
鄖西縣城盡顯浪漫。
五龍河景區。通訊員肖燕攝
文創產品受喜愛。
鄖西縣織女繡。
鄖西縣七夕風俗放河燈。
鄖西縣鵲橋。通訊員徐軍攝
鄖西縣七夕風俗做花饃。通訊員徐軍攝
【責任編輯:鄭傲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