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東智研制的“光子”人形機器人身披秦俑戰甲與北京舞蹈學院舞者共舞《秦俑魂》。 (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包東喜 田佩雯
實習生 胡文婕 鄭子珺
8月14日至17日,首屆國際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辦。光谷東智、朗毅機器人等湖北人形機器人企業,以及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華中科技大學HUSTROBOCON機器人戰隊參賽。其間,北京舞蹈學院與光谷東智聯合代表隊在集體舞蹈競賽中以92.54分奪得首枚金牌。
“光子”排練跌倒后上場奪冠
國際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是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體育競技賽事。本屆競賽招引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的280支部隊、500余臺智能機器人環繞26個賽項、538個競賽項目同臺競技。
集體舞蹈競賽中,9臺由光谷東智研制的“光子”人形機器人與1名舞者共舞《秦俑魂》。舞者扮演“將軍俑”,“光子”則身披3D打印秦俑戰甲化身“兵俑”,或敲響絳州大鼓,或跟從節奏跳舞并改換隊形,展示“將軍伐鼓,率兵奮戰”的氣氛。
“這是團隊在人形機器人運動操控技能上的一次打破。”光谷東智副總經理樓凱齊說。排練時,機器人在完結劇烈動作時會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對此,團隊在硬件和算法層面進行優化,比方加大電源和驅動電機功率,優化上下肢動作和諧等,通過不斷調試,終究呈現出平穩的舞臺效果。
此外,松延動力N2“小頑童”機器人搭載朗毅機器人自主研制的靈睛感知導航系統,成為全場僅有一支無需人工遙控、全自主跑步的部隊。在1500米田徑決賽上,“小頑童”用時9分28秒,取得小組第一。賽后,朗毅機器人CEO楊鴻城說:“期望在高強度、高壓力的競賽環境中,搜集名貴數據、優化迭代技能,亞洲w歐美在線播放推進職業從傳統預編程向全自主舉動加快跨過。”
“天問3號”由武大在校學生研制
8月16日上午,來自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的“天問3號”圓滿完結國際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00米田徑賽。
初次露臉全國等級的大型賽事,身高約一米六、體重約45公斤的“天問3號”在賽場上完成安穩的擬人態行走。
據了解,“天問3號”是湖北全自研整機參賽部隊,全鏈路由武漢大學研制,中心零部件90%以上來自湖北,從規劃到調試到落地,耗時2個月。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人形機器人100%由武大在校學生研制。
“只要做過機器人的才知道,悉數由學生自研的人形機器人,含金量有多高。”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教授、博導李淼告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天問3號”在賽前兩天才正式組裝好,而在這之前,畏縮、害怕心思不斷涌上同學們的心頭。
“運動會仍是堅決要參與。站在100米的起跑線,跑一步也贏了。”李淼不斷鼓舞學生,決計和決計決議勝敗,“要英勇,要信任自己。他人能做到的,咱們湖北的學生必定能夠做到!”
在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天問3號”終究不負眾望地站上百米賽道,邁著堅實的腳步,順利完結了競賽。
最終一刻被對手反超斬獲亞軍
8月16日,通過四場競賽,由十幾名本科生組成的華中科技大學HUSTROBOCON機器人戰隊一舉斬獲籃球賽亞軍。
“最終時刻,河北工業大學隊投中了壓哨球,十分惋惜,亞洲w歐美在線播放之前咱們一直是平分。”輔導教師趙興煒教授不無遺憾地說。機械學院大四學生楊浩然現場操控一臺機器人與另一臺機器人組成攻防組合,與對手進行二對二籃球競賽。每節競賽4分鐘。另一名學生周儒弘說,團隊使用了先進的傳感器、準確的算法、高功用的芯片等,來完成機器人的精準感知定位、動態避障、運動操控等。
據介紹,此次赴京參賽的華科大代表隊帶著兩臺機器人參賽。隊員們在教師的輔導下,花了8個月時刻進行規劃、研制、測驗與迭代。此前,ROBOCON機器人戰隊相繼參與了機器人插秧競賽、射箭競賽。由于成績突出,此次被大賽組委會約請參與籃球競賽。比較插秧與射箭,籃球競賽除了投籃還考究攻防與協作,難度大得多。
除了輔導學生們研制投籃機器人,趙興煒教授是丁漢院士團隊的中心成員,一直在研制出產荊楚系列人形機器人。趙興煒稱,荊楚一號與二號都開端進入量產的階段,尤其是“荊楚二號”,比“荊楚一號”續航才能更長,功用更強壯,尤其是手的操作功用更靈活。而且,團隊現已開端與汽車企業進行協作,將“荊楚二號”投進在出產線上進行功用測驗,不久就能上出產線干活了。
【責任編輯:王會】